變數橫生 云端之路必定不是坦途 |
發(fā)布時間: 2012/8/2 10:38:48 |
選擇第一種方案,意味你必須投入大量的工程與軟件開發(fā)資源;選擇第二種方案,則意味你必須聚焦于整合其他公司的解決方案。對企業(yè)和服務供應商而言,很難判斷哪一種方法最能在成本效益與風險之間取得平衡,因為這涉及用途、解決方案提供者的存活能力等因素。 云計算已成為分析師、軟件商、媒體紛紛討論的話題,但你的IT組織真正了解采納云計算的過程嗎? 云計算部落客Chris Hoff日前寫了一篇文章,對這個議題有一番獨到的見解。他表示,至少就內部私有云架構的部署而言,全球各地的企業(yè)都面臨兩種選擇:采用開放核心或開放源碼軟件導向的云端堆疊,或是采用一些專屬或封閉源碼的云端堆疊。 選擇第一種方案,意味你必須投入大量的工程與軟件開發(fā)資源;選擇第二種方案,則意味你必須聚焦于整合其他公司的解決方案。對企業(yè)和服務供應商而言,很難判斷哪一種方法最能在成本效益與風險之間取得平衡,因為這涉及用途、解決方案提供者的存活能力等因素。 Hoff指出,目前沒有“快速簡便”的解決辦法,長期依賴某家供應商,勢必大大地增加成本與復雜度。但另一方面,選擇開源碼云端堆疊,雖然購置的成本較便宜,但卻需要投入更多的開發(fā)、工程和操作人力,才能啟動并維持運作。 也就是說,全球IT要花一些時間才能讓私有云真正邁入“主流”。這樣說來,云計算其實不如想像的那么具有震撼性嗎? 錯了。Hyperstratus的CEO兼頂尖云端部落客Bernard Golden指出,控制云計算采納步調的不是企業(yè)的CIO或CTO,而是軟件開發(fā)者。 如果云計算果真是一種以應用程序為導向的模式,而應用程序的運作又另外交給服務或基礎設施部門來管理,那么應用程序運作幾乎確定會根據個別應用程序的情況,分別開發(fā)、配置等等。 若是如此,那么應用程序的操作自動化會變成軟件開發(fā)過程中的一部分,因此受開發(fā)決策的影響,會遠甚于受IT營運決定的影響;且目標會鎖定特定的部署環(huán)境(云端或云端生態(tài)系),進而預先指定進行中的操作需求。 這正是為什么我認為短中期內公有云采納速度會很慢,對必須達到法規(guī)要求的重大工作負載而言尤其如此;長期來看,IT環(huán)境可望由混合式IT當道,但公有云將是較占上風的部署模式(或收購模式,就軟件即服務而言)。 就經濟效益而言,云計算的吸引力令人難以抗拒,而技術問題也可迎刃而解。法律方面的問題如何解決還有待觀察,但過去一年來的跡象顯示,保護存在第三者環(huán)境里的數據是很重要的。企業(yè)律師預期,未來兩、三年,云計算服務提供者可望與他們的客戶想出解決之道。 到頭來,云計算之旅不會是一種依照劇本排演的過程,而會是一種充滿意外發(fā)展的進化過程。問題是,貴公司的IT文化能應付得了嗎? 本文出自:億恩科技【www.vbseamall.com】 |